G20历史上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发表声明

会议强调,要深化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能过剩的深层次问题。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其中二季度增长9.1%,6月份当月增幅达到 10.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G20历史上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发表声明

在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方面:推进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更好落实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经济政策。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尽管国家出台的稳外需政策取得了积极成就,我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有所提高,出口降幅收窄,但上半年出口额同比仍下降21.8%。用好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形成经济增长新的重要推动力。

应对压力的六个侧重点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知名经济学者常修泽认为,根据中央的新要求,可以从六个方面应对当前面对的复杂局面和下半年的工作挑战。他介绍说,尽管4月份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一些经济先行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全球制造业衰退趋势有所减弱,美、欧等金融市场出现回稳迹象,但下一步世界经济走势仍不明朗,一些转好的迹象可能出现反复。我坚信经济学可以解释任何因为人为而产生的现象,也即是说在原则上金融资产价值的暴跌可以推测。

君不见,中国今天的经济复苏无疑是地球上最强劲的,但几天前央行说有点过热,要微调,股市立刻出现跌势,央行要赶着安抚一下。不是可以推测而让经济学者大发其达的那种,而是如果我们能事前详尽而清楚地知道美国金融制度的结构及其运作,我们可以在事前推断那些局限条件的转变会导致怎么样的效果。以香港及国内而言,这样的跌幅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大不了。这样看,鼓励居者有其屋是蠢政策。

其一,最近我们听到美国的楼市有复苏迹象,某些地区甚至有抢购的行为,但Feldstein教授提供的资料显示,这升市是脆弱的。两位大师双管齐下,他们的论点是美国的金融制度复杂无比,要清理必须大幅增加其透明度。

G20历史上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发表声明

这里要说的,是美国的曾经被认为是伟大的金融制度不容易修改挽救,基本上不应该保留。这位列根时代的政府首席经济顾问今天老当益壮,观察力强。以通胀搞起楼价不是实质性的,但对重要的减毒会见效。先说Martin Feldstein(此君早应获经济学诺贝尔奖)八月七日的文章。

实际上,除了碰巧,没有谁可以因为这种推断而大发其达,因为可能的局限转变太多,事前没有谁拿得准,所以没有谁敢赌身家。他应该为自己及一小撮可取的分析辩护。香港的楼价暴跌一半以上出现过无数次,而国内在九十年代后期,跌幅达四分之三,但经济增长还能保八。这个大名鼎鼎的假说有颇大的争议性,说资产之价是通过市场利用所有有关讯息而厘定的。

这是因为在格林斯潘时期,他们以低息甚至免首期的方法来鼓励市民购买房子,不是学香港那样由政府廉价提供居屋,而是以「次贷」从事,促成楼价大升,种下了今天的毒资产。不是无法取得一手资料,而是在地球的另一边写专栏,不能花太多时间

G20历史上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发表声明

到1820 年,英国工业总产量已经占世界一半,到1850年仍占39%。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英国应当放弃棉纺织品的生产,从印度进口棉布。

为了迫使荷兰承认这些航海条例,英国甚至不惜在17 世纪下半期与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181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个明确的保护性关税法案,对进口的棉花、羊毛制品和某些铁制品课税30-40%。不能迅速实现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国家,其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必定不快。走这样的技术密集化和产业升级道路,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日本企业都是在一个集团系统中,主要靠贷款筹资(区别于美国式的股票型直接融资体系),银行和企业都是长期关系,企业研发项目,银行就给贷款。在英国手工工场的这个发展中,占首位的是毛织业,英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出口毛织品。

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进入专题: 比较优势 技术立国 。

我们看到,在产业革命之前,英国生产棉布的相对成本显著地高于印度等亚洲国家。经过头30年的自主建设,我们的比较优势改变了,这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基础。

既然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则最有利于落后国家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就应当完全服务于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以后美国的关税税率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是一直保持着保护性的高税率。

回顾一下日本的历史,我们发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在不断地引进欧美现代技术。中国现在需要的就是技术立国,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把不能生产的、生产效率低的产品变成可以生产、生产效率高的产品。在比较优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变量,如何把它变成内生的呢?关键在于研发。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

后来辉格党参议员亨利·克莱明确提出,美国制度的目的就在于扶助新兴工业的发展并保护国内工农业的市场。从这以后,相关方面的一般性研究都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并得到了实际国际贸易中很多统计数据的印证。

引进一次技术后,日本政府就出台政策不准再次引进,鼓励相关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创新,而不像我们引进一次还不行,还要继续引进,最后引进技术成为 引进技术的原因,无限循环轮回。靠着首先完成使用机器生产的产业革命,英国才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经济强国。

核心军工转民用,20年就撵上美国了。直到18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

这促使17世纪初羊毛加工业在全英国普遍盛行,导致英国变为向国外供应毛织品。有些人说这么做能解决就业,实际如何呢?旧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关,开始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就业解决了吗?照样大量的中国人失业,找不到工作,贫苦农民没法儿转移,就只能跟着共产党搞革命了。直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英国仍然是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上也落后于海峡对岸的尼德兰。日本社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政府和企业高度一致,天天商量、磋商,慢慢往下做。

要素禀赋学说,主要强调要素禀赋,指出生产要素禀赋相对较多的那种产品有比较优势。二战后,日本为什么这么快就迅速崛起?除了赶上好的天时、地利以外,它们还有人和,这个人和是什么?其战前的人力资本还在,工程师还在,技术立国的理念还在。

此后的技术密集化道路取决于一国走哪一条产业升级的路径:在发展重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依次变为钢铁、化工、造船、汽车、机器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型数据机)等等。没有英国18世纪保护幼稚产业的对外贸易政策,人类可能根本就不会有那场伟大的产业革命。

如果我们细致一点,可以问一下,日本二战期间的那些飞机、大炮、坦克之类的武器,是进口的,还是自产的?日本的航母都是谁造的?日本这种技术立国的思想在军工上体现得最明显。也正因为有了高关税,那些企业的技术进步才会如此迅速。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

友情链接: